生完孩子在家呆着的半年,我特别情绪化,觉得自己变丑了,觉得不工作没有安全感,觉得老公不像以前那么关注我。
每次和老公吵架吵到歇斯底里,恨不得离婚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和闺蜜抱怨。我说我们大吵了一架,可能过不下去了。闺蜜总是嘿嘿地笑,说能吵架的夫妻是不会离婚的,连架都不吵的夫妻才真的过不下了。
我以前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说,直到看到《情绪请开门》的观点,我突然对闺蜜这种“吵架夫妻不离婚”的观点深以为然。
书中说:“表达愤怒实际上是在尝试修复受阻的连结,寻求内心与外界的一致。愤怒是失控感、失联感、无助感的一种阳性表达。人们试图通过释放由于愤怒积累起来的能量,把这个世界修复为想象中、希望中的样子。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愤怒的意义是比较积极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鼓励我们要经常愤怒,而是比起压抑负面情绪,甚至产后抑郁,愤怒是一种更好的情绪能量的流动。
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情绪不只是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愤怒,寻求自己愤怒背后的真实需求。
《情绪请开门》的作者张维扬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有着10年心理临床治疗经验。他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学博士。他潜心研究情绪议题,在理论与方法的原创性、实用性、易用性方面,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
本书通过讲解情绪背后的反应系统,深入了解和探讨六中最常见的情绪,并给出了每种情绪的应对模式。力图升级我们对情绪的认知,为应对情绪做铺垫,然后良性应对情绪的三部曲。
我们总是习惯把追求经济自由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却鲜少有人把追求情绪自由纳入自己的努力范畴。
一位友人曾经跟我说,她不管嫁给谁都会过得很幸福,不管嫁不嫁人都会过得很幸福。我当时看着她像春风一样温暖的笑容,觉得她一定能做得到。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只是单纯的一种感觉,现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因为她拥有着情绪自由的能力和优秀的内在反应系统。
01
那么什么是内在反应系统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年前,曾经有位访者来找他。来访者满面愁容,忧心忡忡。原来来访的是一位大型金融机构的中层领导,上层想要把他升为高层,这让他寝食难安,甚至考虑辞职。
人们通常认为升职是好事,但他却不为之喜,反为之忧。是因为同样的事物,由于反应系统不同,人们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情绪。
就拿这位来访者来说,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可能会是好事,而完全沉浸在这件事情给他带来的烦恼中不能自拔。
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是,他的内在反应系统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力不强的人,也就是说他的自我价值感很低。他觉得自己担任中层领导,已经是自己心理预期中能力的顶点,假如突破了这个顶点,他就会开始担心自己无法驾驭。
所以他的反应系统开始向他传递很多危险的预判,比如:“我的领导很快会发现我是个草包,然后我会灰溜溜地,甚至身败名裂地黯然离去,我绝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这个例子很好地反应了毫无争议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没有什么事物会在任何反应系统下都能被认为是好事或者是坏事。
02
那么,如何处理呢?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向内关注自己是如何产生这些让自己难受的情绪的,也就是观察和觉知自己的反应系统。
关于情绪,很多人都在讨论怎么处理,怎么应对。其实对情绪最好的应对就是觉察。我们只有发现不需要依赖外界配合,只要自己做出了反应系统的改变,和察觉自我情绪的应对方式,世界就真的会变得与以往有所不同。
就像我的那位友人认识到她的幸福不在于她结婚与否,嫁对人与否,而在于她自己。
以我和老公吵架的愤怒情绪为例,缓解愤怒情绪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觉察情绪背后的需求
第二: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
第三:转化为有效表达
以我产后经常愤怒和老公吵架为例。
首先,我发火是因为丈夫的行为偏离了我的预期,引发了我的不满。发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很好地呈现出来。既然问题被呈现出来,我们就有机会进行调整。如果丈夫向我解释我提出的质疑,可能就有助于我们之间的信息误差,从而改善我们的关系,或者让我们对彼此的认知更进一步。
愤怒的本身,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希望把不好的感受,变为好的感受。
可是因为我没有察觉自己想要沟通的需求,让原本可以心平气和的沟通变成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定时炸弹。如果我能第一时间察觉自己渴望沟通的需求,其实本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其次,察觉到真实需求以后,我得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比如我产后确实身材臃肿,皮肤变差,自我评价降低。而老公更加努力工作,希望提供给我和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是客观事实。
而因为我变丑了,所以他故意加班晚归,不像以前那么关注我是我不自我接纳以后的自行脑补。因为我还没有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并极力在抗拒,它们就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或者被我创造出新的问题。
而一旦我不再挣扎,开始接纳,不再制造新的问题时,我就可以聚焦当下。可以更加清晰、理性地转变对情绪的归因方式。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本可以向老公表达自己产后自我评价的降低,需要他更多的关爱,可是却无效表达成了一场指责。
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总是在寻求流动和释放。按照原有模式表达可能不是良性的,如果直接把怒火发泄出来,很可能会损害关系;如果压抑自己的情绪,又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而有效的语言表达,是把情绪过程意识化。人们要观察自己如何进行表达,从而了解自己的反应系统。更好的让情绪所承载的信息得以呈现。
对情绪表达的觉察、接纳、和表达,都应该是在关注自己内在的框架下进行,而不是对外在的自我臆想和女人的第六感直觉。
情绪需要被看见,被接纳,被合理有效地表达出来。
情绪敏感,用得好是一种优势,用不好是一种困扰。本书主张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的反应系统才有,所有情绪都是我们的宝贵生命体验。
我们总是在寻找救世主,却看不见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情绪,请开门》打开的不是别人的房门,恰是自己的心门。
每一种情绪都是心灵的信使,聆听情绪背后的信息,做个内在安稳,情绪自由的自己。